2021-09-29 11:46:05 来源:科技日报
27日,第三届中日清洁能源(氢能与碳捕集)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作为山东省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青岛会场,由山东省科技厅、日本公益社团法人科学技术国际交流中心(JISTEC)、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指导,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能源研究院主办。
研讨会青岛会场。
日本和中国分别宣布将于2050年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推动能源化工及相关领域的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本届研讨会围绕氢能和碳捕集两大领域,基于两国科技人员多年交流合作基础,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亚太膜学会原会长、日本神户大学松山秀人教授,德国马普学会原副主席、德国科学院院士Ferdi Schüth教授做主题报告。来自中国、日本、德国共近百专家和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内容涵盖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CO2捕获等,特别针对关键材料、部件、工艺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展开深入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由青岛能源所副所长吕雪峰主持。山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李储林、JISTEC理事长冲村宪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陈海涛先后致辞。
日本主办方代表冲村宪树理事长致辞。
会议主席、青岛能源所所长刘中民表示,近年来,中日两国政府围绕降低碳排放强度、扩大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相继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在绿色氢能产业和碳捕集领域具有迫切的技术需求和广泛的合作机会。本次研讨会集聚两国科学家的高端智力,启迪创新思维,推动两国绿氢和碳捕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氢能联盟战略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作为中方特邀嘉宾做了题为“燃料电池汽车现状与愿景”的主题报告。衣院士表示,要实现30-60碳达峰和碳中和,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绿氢,既可实现储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再分配,还可以实现传统工业的低碳化。亚太膜学会原会长松山秀人作为日方特邀嘉宾做了题为“神户大学膜研究中心的二氧化碳分离技术与实践”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日本唯一一个由大学驱动的膜研究中心建成6年来为解决CO2导致的全球变暖所开展的膜和膜工艺创新研发,中心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通过聚焦和协同攻关CO2分离研究,为未来实现可持续社会而做出贡献。研讨会还特邀了德国科学院院士、马普斯-普朗克学会前副主席FerdiSchüth教授介绍了德国未来能源系统中的氢能布局、亟需突破的技术瓶颈和系统难题、以及氢能产业链上的重点科技支撑。
来自青岛能源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横滨大学等机构20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介绍了相关工作并参加了交流。在闭幕式上,青岛能源所江河清研究员总结了本次研讨会上中日两国科学家在氢能和碳捕集等领域所开展的深入且广泛的交流活动,并相信通过本次交流双方未来一定会结出新的合作果实。
本次研讨会同步开通在线直播间,当日累计七千余人次在线观看并互动交流。有效的扩大了研讨会的宣传和交流效果。